解码 |“工业上楼”之深圳实践

作者:深圳市高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5-25 15:11:44


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万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经济体量与产业空间需求成为一对矛盾。深圳从2023年开始助推企业“工业上楼”,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

今年是深圳实施“工业上楼”计划的第一年,一大批特色“工业上楼”项目面向深圳企业开放。


工业上楼——新风口打开


图/ 工业上楼面临多重机遇,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继去年11月,深圳市提出为期五年的建设供应计划之后,1月10日,深圳市又举行了“20+8”产业2000万㎡“工业上楼”厂房空间项目招商大会,以平均35元每月每平方米的优惠价格,保障及推进深圳市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深圳市对“工业上楼”计划的加速推进,使得“工业上楼”的热度再上一层楼。事实上,在近年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的逐渐加剧,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政策的引导鼓励等诸多元素的驱动下,工业上楼作为一种载体空间新模式,势必成为潮流。


什么是工业上楼,工业上楼具有哪些特质跟标准?

最初并没有官方给出明确的定义或名词解释,都是在坊间流传,所以大家对这一概念的认知也非常模糊,一直到2019年,深圳宝安区才率先给出工业上楼的定义:

高度超过24米且不超过100米的厂房,将生产、研发功能放在“工业性质”的高楼大厦里,向上要空间。而后又经过2年多的实践探索及研究,深圳光明区于2022年,给出了更加肯定且清晰的定义:“工业上楼”建筑是指具备相近行业高通用性、高集约性的特点,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准及消防、节能、环保等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用地性质为普通工业用地(M1)或新型产业用地(M0)、容积率不低于3.0、高度24米以上、层数5层及以上,配置工业电梯且集生产、研发、试验功能于一体的厂房。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72个“工业上楼”项目,用地面积854.8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4.2,厂房面积2306.5万平方米。其中,共有50个项目在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范围内。同时,严控厂房租金,“工业上楼”优质厂房租金平均35元每月每平方米。

在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终于找到了“家”。艾克瑞电气从事高端放射影像医疗设备及车载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从创立至今,辗转多个工业园区。这个产业园是深圳首个“专精特新”专业园区项目,以市场价的30%至50%分割销售给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优质产业空间价格合理,其高使用率留足了未来生产升级所需的空间。

宝安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是深圳首个平方公里级的“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南山红花岭基地“折叠空间+多维产城”富有现代科技感;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是装配式高层产业空间和百米高层预应力空心楼板示范工程,也是集研发办公、轻型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

而在深圳市坪山区,除了大力整备连片产业用地,每年还推出不低于2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工业上楼”项目,为创新型、制造型企业提供优质空间保障。

强特色,产业特征转散为聚。“旧瓶”难装“新酒”。深圳工业区厂房普遍设计标准一般,缺乏定制化考虑,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园区产业集聚特征不明显。“工业上楼”园区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定位,突出连片化、定制化产业空间特征,实现产业上下游就在上下楼。

随着政策、产业、市场、资本等诸多要素的逐渐成熟,加诸2023年疫情放开,工业上楼或将迎来新一轮机遇,实现新一轮爆发。


图/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来源:滨海宝安


工业上楼——实现精明生长的重要探索

 

分区域探索上楼模式

根据工业大厦易集聚高端企业、凸显地标形象,堆叠式厂房适配中大型生产,工业综合体利于中小企业孵化的特征按照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差异化导向,结合具体产业和项目需求具体分析确定建设不同的建筑模式,在不同区域布局堆叠式厂房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工业综合体和工业大厦以满足研发和形象展示需求。

明确上楼产业类别

围绕全市“支柱+新兴+未来”的制造业体系明确鼓励工业上楼产业、有条件上楼产业和不建议上楼产业类别,并制定完善的评估体系,鼓励轻型生产与高端制造产业优先上楼,匹配城市未来重点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投融资机构、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入驻,助力企业发展。

出台工业楼宇开发管理办法

重点导控建筑空间是否适于生产,对土地开发面积、容积率、建筑层高楼板荷载、柱网间距、生产辅助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建设标准做出详细规定,保障空间的生产适宜性。明确工业楼宇的主导产业,设定工业楼宇开发项目准入资格、企业入驻资格等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楼宇、标准厂房产权分割条件及流程。

推动工业楼宇试点示范

以存量楼宇功能改造和新城高端楼宇规划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楼宇增量载体提质和“腾笼引凤”工程,鼓励建设高层工业楼宇,着力推广“工业上楼”模式。制定工业楼宇认定标准,动态认定一批工业楼宇,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创新工业用地管理办法

牢牢守住工业用地底线,划定工业用地区块线,在容积率、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率等方面给予部分弹性指标,保障工业发展空间。对工业用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大全市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的盘活力度,鼓励对边角地、夹心地等分散低效的工业用地进行整合利用,开发工业楼宇项目。

无疑,推动中心城区工业上楼,可以实现存量产业用地提效增容,促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集,塑造城市地标形象,是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的重要探索。


工业上楼——决心和魄力几何?

蹲下去抓落实,以“有为政府”激活“有效市场”。工业上楼涉及万亿资金、万亿空间,面临市场动力不足等困境。深圳又如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资金、土地、政策等堵点问题?

1万亿资金,钱从哪里来?

据估算,深圳1平方米厂房空间成本大约为1万元,未来5年“工业上楼”项目资金成本高达1万亿元,如此大的资金规模即使以深圳的财政实力仍比较吃紧。

为弥补资金缺口,深圳充分利用市场化、公益化两类路径,发挥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支持各类资本入场。支持政策性开发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鼓励金融机构采取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方式,挖掘盈利潜力,扩大融资规模。积极发挥政府专项债、RETIs等金融工具作用。

1亿平空间,地从哪里来?

“假若按容积率4.0测算,建设1亿平厂房至少需要25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还不包括生活居住等配套用地,对于寸土寸金的深圳来说难度巨大。”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说。

为此,深圳通过多种土地政策创新,实现多渠道供给及土地盘活双赢。创新实施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充分调动社区集体用地入场积极性。试行存量土地“提容增效”、产业用地“异地腾挪置换”、降低城市更新中合法用地比例门槛等政策,着力破解土地低效、碎片等问题,打造平方公里级项目。试行优质产业空间供给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应新模式,保障优质经济厂房空间持续供应。首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已完成用地供应超40个。

一种新模式,政策堵点如何通?

“工业上楼”既是前沿理念,又是创造性实践,存在诸多政策障碍。这其中既包括城市更新土地移交贡献率高、容积率管控、空间租售限制严格等工业项目既有困难,也包括层高限制、造价成本高等“工业上楼”特有问题。

深圳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围绕“工业上楼”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和流程再造。创新实施“工改工业上楼”新模式,在层高限制、土地移交贡献率、容积率优惠、租售限制、调增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解绑,解决了项目实施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比如,层高超过8米的,经安排专题论证通过,不另计建筑面积核减。再如,为解决“工业上楼”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问题,货运盘道可计入核增建筑面积。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



   服务热线


0755-8369-9820

手机官网

图片展示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深圳市高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