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1区”
6年前,全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挂牌运行。该合作区位于汕尾,由深圳市、汕尾市负责。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四镇,总面积468.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145平方公里。
近日,由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制体制调整的工作方案》显示,成立由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挂帅的领导小组,副组长则由多位市领导组成,成员单位包括数十个政府职能部门,规格很高。另设组织人事、规划发展等四个专责工作组。“这意味着特别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1个区,原来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在汕尾,现在土地利用、金融管理等都收归深圳。” 另据深莞惠经济圈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消息:在深莞惠经济圈合作机制上,将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现有面积已撑不起大都市的发展需求,急需扩展空间。
深汕合作靓地不断、基建产业云集
2017年12月19日,深汕特别合作区迎来了土地第一拍,广州绿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95亿元竞得深汕特别合作区摩天地标综合体项目地块,该地块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同心路南侧,建筑面积为158550.6平方米。
2016年3月8日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公布了7宗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块,其中涉及2宗居住用地(土地使用年期40年)成功出让,合计总价1.65亿元。
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区已引进建设产业项目65个,已供地项目59个,其中竣工投产11个,主体施工25个,桩基建设9个,已落地但未动工14个。
完善交通是重中之重,合作区力争上半年开建高速铁路公路
交通一体化对深汕特别区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深汕特别合作区处于深汕高速、324国道、厦深铁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广汕铁路交汇点,从合作区驱车至深圳市中心区约1个半小时。
据悉,要修一条深圳到汕尾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和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加紧与深圳、珠三角对接,打造一小时、半小时经济圈。目前开展高速公路的方案设计和投资概算,力争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从深圳市中心出发,走沈海高速,或者惠深沿海高速转沈海高速,约120公里的路程,在白云仔收费站下高速,就进入了324国道,“深汕特别合作区欢迎您”的招牌随即映入眼帘。324国道是目前串联起深汕特别区鹅埠镇、小漠镇、鲘门镇、赤石镇四镇的公路交通大动脉,但这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交通需求,大规模的新建、改扩建道路和配套工程正在深汕特别区内加速推进。在深圳特别合作区发展的先行区鹅埠片区,通过PPP模式建设的鹅埠片区“四横四纵”主干路网正在加快形成。
现实的问题是,目前的道路交通承载力显然不够应付发展所需,每到节假日,从深圳出发到深汕特别合作区,部分路段和节点容易拥堵。从深圳搭乘厦深铁路的列车到鲘门站,是到达合作区的另一种方式,但该线路运力紧张,节假日一票难求。鲘门站一带公共交通不便,鲜见出租车,公交车不多,滴滴也少见,摩的和三轮车是最现实的选择。因为发展的需要,鲘门站前广场及交通场站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中,预计今年建成,接下来交通换乘会更方便,餐饮购物的配套也会补上。
完善深汕特别区内外交通以应对现时和未来发展所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规划建设深圳至合作区的高速公路、深圳至合作区的高速铁路已被深圳官方提上议事日程,真正落实还需要时间。
深汕合作,地产先动
2017年下半年,深圳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将出现调整的消息不胫而走。建区多年来,人们从未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如此另眼相看。价值开始重估,资产价格闻风而动,而楼盘,则是人气先旺起来的地方。
“深圳向东,再造一座城”,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片区深汕大道旁一在建楼盘打出了这样的口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然是“10+1”,证明1和10是有所不同的,但楼盘宣传更喜欢直接称呼这里为深圳第11区。
合作区已落实筹建人才住房5.1万套
5月2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搭建“人才住房筹集、建设、管理、运营”全链条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广泛筹集人才住房,目前基本落实的项目预计可筹集建设人才住房约5.1万套。
合作区作为深圳向东拓展辐射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最有前景的“增量型”发展空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成为深圳新的增长极,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某楼盘展示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项目先启动VIP申请,短短几天,400多套住宅就有2000多个申请,有本地人,有外地人。有人预计房价要过万。
一部分房地产工作人员认为,未来这里发展好了,配套好了,有工作机会了,就算深圳人不过来,汕尾人、惠州人也都会来买房。现在租金已经看涨,鹅埠农民房3房都可以租2000多元,未来商品房租金只会更高。
对于深汕合作区,仰望星空的人,可以说出百般好,脚踏实地的人,则心存疑虑。而另一部分人典型的看法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优质配套太不足了,医疗、教育资源乃至一般的生活休闲配套都不足,限制了对外地人的吸引力。
因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深圳将帮助深汕特别合作区加速“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正与深圳的卫生、教育部门紧密合作,推进筹建医院、学校项目的前期工作。位于鹅埠的“邻里中心”项目正加快建设,配套商业设施,位于鹅埠的文体中心项目、商业综合体项目也在推进。可以预见,医疗、教育、生活休闲配套在未来都将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