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以及房地产经济影响
7月全国调控次数创新高,各地楼市预期持“稳”
紧缩调控与陆续加码的政策趋势下,全国各地楼市以“稳”基调持续发展,“房住不炒”的市场愿景也逐渐平稳落地。
自6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重拳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30个城市于7月初至12月底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各地随之密集发布了一系列调控升级政策,打响“反炒房攻坚战”。
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7月已有上海、重庆、厦门、海口、宁波、佛山、昆明、唐山等逾40个城市发布了各类房地产调控升级政策,累计超过40次。
克而瑞研究机构指出,整顿期间,在7月出台各类调控政策的城市中,除30城名单城市外,还包括宁德、临汾、枣庄、大理等其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具体调控手段还是聚焦于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7月份调控政策内容相比之前出现几点变化:首先,调控政策次数环比6月份明显增多,刷新了历史单月记录,调控密度空前;其次,调控城市从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转变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线城市均有大量分布;第三,一线城市全面加入调控行列,尤其是深圳在7月31日发布了全面升级调控政策;第四,调控政策由之前的地方主导升级为中央及住建部定调加码
;第五,30城整治巡查,更多的是查漏补缺;第六,不仅仅针对个人买房,多个城市还发布了约束企业购房的政策,全面封堵投机炒房的可能性。
业内认为,30城调控升级后,一线与热点二线城市持续降温态势,同时引领全国市场愈趋平稳。此前5月份出现的部分城市上涨现象,预计在整顿后,也有望出现退烧。
不要迷信房地产对经济拉动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情况下,很多地方又打起了房地产的主意。有人认为,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执行了一段时间,泡沫都挤得差不多了,可以歇一歇、停一停了;还有人觉得,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立竿见影的方法还是得靠房地产“出马”。这些说法,要么没有看清房地产市场隐藏的泡沫与风险,要么依然沉浸在对房地产市场的迷信与依赖之中,任其扩散将给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事实上,与部分人“房地产市场调控可以歇歇脚”的错觉相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管部门,对楼市调控节奏在加快,力度在加大。
8月7日,住建部召开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对工作不力、市场波动大、未能实现调控目标的地方坚决问责”;5月份以来,住建部已就房地产调控问题约谈了成都、太原、西安、海口、三亚等12个城市的负责同志。至于那些涉及哄抬房价、捂盘惜售、虚假宣传等“下三路”企业或“黑中介”,今年以来也一直被严厉打击,喘不过气,抬不起头。
同时,在因城施策的基调下,部分城市不断就政策漏洞推出“补丁”,炒房的路基本上被堵住了。比如,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内容涵盖企业限购、商务公 寓限售、个人限售、抑制离婚炒房等。深圳调控再升级,被市场普遍看作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事件。
最清晰、明确的信息,是“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等一系列重要表述,表明了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坚定态度和明确立场,对稳定预期,促进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态度鲜明的表态,地方密集跟进的调控,指向性和针对性已十分明确。从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来看,房价总体平稳。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但也要看到,今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快的苗头仍不可小视,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在这个房地产市场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歇一歇、停一停的后果,就是前一阶段的调控成果付之东流,各地楼市又可能再度面临过热的局面。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房地产市场涉及行业多、链条长、拉动力强,部分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部分银行对其十分青睐。经济发展一有风吹草动,就又想回到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应该看到,房地产市场过度依赖的后遗症已经十分明显:不利群众实现安居梦想、挤压实体经济生存空间、影响新动能形成培育、搅动社会浮躁风气。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宏观杠杆率偏高的情况下,寄望于房地产市场再度担起稳增长重任,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国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一方面要破除对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发展作用的迷信,真正把发展的动能放到依靠技术进步、人才培养、自主创新的路径上来;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 资、立法等手段,驱动房地产市场走上正轨,从根本上消除不时涌现出来的依赖症。